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王椰)2024年8月15日,由我校承办的全国“25+高校经典研读共同体”第6期专题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道德经》的学习感悟与践行思考”,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其文、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高新伟、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敏、党政办主任秦军荣四位老师分别围绕《道德经》中的道、慎、水、静四个主题进行导读分享,来自全国的500余位师生参加活动。研讨会由学校党委书记吴超仲主持。
吴超仲向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学友表示问候,并介绍了我校每周四下午“践行经典——湖文读书会”开展的情况以及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和研讨方式。
高其文在感悟经典环节深入探讨了《道德经》中的哲学理念“道”。他指出,“道”不仅是对自然本质和社会规律的深刻探寻,也是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的思想源泉之一。他从宇宙、道德、修身、治国、道路五个维度剖析了“道”的丰富内涵,从自然规律、社会制度、个人品德、治国方针及思考方法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践行经典环节,高其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四条路径去践行“道”的思想,既深入探究事物本质,又尊重自然、顺应规律,积极探索,注重做事的方法与方式。
在研讨经典环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从春侠提出“大道归一”的理念,认为要探寻并总结“道”在不同内涵、不同形式下的统一规律,将发散的哲学规律统筹凝练,要思考“道和人生幸福的关系”,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融入生活实践的点滴之中,切实提升幸福感。学校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教授王翔认为,“道”是宇宙根本原理,“德”则是个体或事物遵循“道”的本性或品质,道德之“道”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高新伟在感悟经典环节聚焦《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中“慎”,指出成就之路上,慎终之重要,不啻慎始。他援引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阐述古人对谨慎品质的高度重视。在践行经典环节,高新伟细化了“慎”的实践路径,提出“慎言、慎行、慎思、慎友、慎独、慎微”六维践行策略,即:慎言,是政治智慧的体现,要求严守政治纪律,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慎行,则是工作与生活的准绳,规范每一步行动,确保正直无偏;慎思,倡导深思熟虑,避免轻率决策;慎友,强调交友需谨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慎独、慎微,则是对个人品德的较高要求,即便独处亦不失操守,细微之处见真章,恪守廉洁底线。
在研讨经典环节,学校汉江研究院执行院长朱运海对日常生活中事件成败进行归因,将影响事物发展轨迹的要素细分为内因与外因、可控与不可控之域,强调内因与可控因素是问题核心矛盾与主导面向。在阐述“慎”之精髓时,朱运海倡导,处世行事应超脱个人主观臆断,减少对自然法则的无谓干预,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和谐境界,将“无为无执”的哲学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行事处世的常态与习惯。学校资环学院副院长孙小舟认为“慎言”并非沉默是金,亦非畏言如虎,强调要克制情感的洪流,让言辞成为理性的代言,要在工作交流中力求言之有物,要言语为桥,传递正能量;在“慎行”方面,要言行谨慎,不失分寸;要事前深思熟虑,规避风险;要身体力行,以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胡敏在感悟经典环节引用《道德经》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引导大家以“水”为镜,映照高尚人格。她认为“水”身处低洼不与万物争强斗胜的特性,彰显了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特质。胡敏引用《道德经》第十五章,言及“古之善为道者,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将有道之士的胸怀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能够包容万物,纳百川而自净,展现了圣人无私无欲、广纳博爱的崇高品质;引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阐释了自然法则与社会治理之间的深刻联系,倡导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大道,行稳致远;引用《道德经》第八章中“水”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倡导大家学习无私包容、谦和友善的品性。在践行经典环节,胡敏分享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与“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事迹,强调新时代的楷模们以无私贡献与深切关怀,诠释了水一般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呼吁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在研讨经典环节,学校学工处处长叶万海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引,指出水因持续流动而保持清澈与生机,正如教育者需秉持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汲取新知,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保持教育的活力与魅力,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引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出水以其无私之态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强好胜,鼓励每个人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学会如水般谦逊与包容,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善于倾听与协作,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剖析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哲理,指出水虽柔软无形,却能汇聚成势,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个人应主动适应变化,掌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能,增强自身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襄阳市樊城区委办副主任李朝晖强调了“上善若水”的品德追求,认为大家应当像水一样,具备自我净化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保持心灵的纯净与高尚;要学习“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谦逊态度,在面对名利诱惑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守初心,默默奉献;要学习“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处众人之所恶”的担当精神,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成为引领社会风气、推动事业发展的先锋。
秦军荣在感悟经典的环节中分享了《道德经》中“静”的哲思,阐释了“静以修身、以静养德、宁静致远”的丰富内涵。她认为,“静以修身”则要以“静为躁君”的理念为指导,通过“静之徐清”的自我反省与“守静笃”的坚定信念,修身养性,培养稳重厚实、淡定从容的个人品质;“以静养德”则要在纷扰世事中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学会谦下包容,以静谧之心滋养高尚品德;“宁静致远”则是一种无私奉献、守正创新的境界,倡导大家在宁静中寻求深远的发展,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在践行经典的环节,秦军荣结合学校的校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提出了“每日四静”的实践原则,即“静心、静读、静思、静行”,并以诗句“静以修身自从容,淡泊名利养玄德。最是无私能致远,守正创新向未来”总结了自己对“静”的理解与感悟。
在研讨环节,学校图书馆张鑫老师表示,《道德经》中蕴含着众多净化心灵、疗愈思想的宝贵方法,而“静”正是其中之一。她认为,正如水静则清,人只有在心灵归于平静之时,才能更清晰地审视自我,发现不足,进而完善人格。她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追求“心静如水”的境界,以塑造高尚人格,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在研讨会的最后,吴超仲向主讲嘉宾、辛勤筹备的主办团队、积极参与的全国各地学员和分享交流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希望大家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培根铸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审核:朱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