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秀受邀为“湖文读书会”第十二期作题为“仁”的经典导读

作者: 时间:2024-10-12 点击数: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王椰)1010日下午,湖文读书会第十二期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明秀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学校党委书记吴超仲,校长张彦铎,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樊出席读书会。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副院长王翔主持

此次读书会提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自春秋战国儒家学派崛起,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历经宋明时期的传承,直至现代,“仁”的理念犹如一条主线,在中国哲学思维与文化脉络中绵延不绝,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

在感悟经典环节,熊明秀以儒家学说的历史演进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仁”这一核心思想的发展脉络,详细解读了《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阐释了“仁”作为个体自觉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鼓励人们通过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处理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熊明秀介绍,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强调“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生福祉置于国家治理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观念则赋予了“仁”更为深远的意义,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提出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应该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上的升华;经历了两汉经学的积淀,魏晋玄学的洗礼,到了宋明时期,朱熹进一步阐释了“仁”的深刻内涵,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生养万物,就在于具有“仁”这一生养万物的“心”。

说明: 第十二期读书会 (9)

在践行经典环节,熊明秀指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的细微之处,还是在宏观的国际关系舞台上,都应坚守平等相待的原则,秉持公平公正的价值导向,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崇高事业”,熊明以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为典范,指出仁爱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教师不仅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更要倾注关爱之心,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努力构建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研讨经典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如何践行“仁”各抒己见。王翔提出,作为人民教师,应爱岗敬业,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勠力同心,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临床医学院临床2411班学生蒋涵章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无论是对家人的体贴入微,还是对同学的友善互助,都是“仁”的具体体现。食化学院精细化工2211班学生浦承阳表示,要通过友爱互助、珍爱生命、坚守正义、谦虚恭谨、明辨是非等实际行动,将“仁”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师生齐声诵读经典。

张彦铎为本次主讲嘉宾熊明秀颁发了感谢状。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和学生工作部·学工处联合举办,学校“25+高校经典研读共同体”2024年度经典研读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审核:朱运海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