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王椰)10月17日下午,湖文读书会第十三期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元老师以“正名”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学校党委书记吴超仲出席读书会。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副院长王翔主持。
李元指出,“正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其典故源于《论语·子路》中的记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李元认为,古代君子所讲的“名正言顺”,实则是一种追根溯源、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在感悟经典环节,李元通过解读先贤们的哲学思想,为大家阐释了“正名”的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他指出,儒家思想希望建立起统一而清晰的认识框架,通过建立具体明确、繁而不乱的礼法体系,构建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对社会行为进行塑造与引导的过程,便是“正名”。
在践行经典环节,李元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大家要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学习领会,努力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方向,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在研讨经典环节,与会的线上线下师生围绕“正名”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学工处处长叶万海认为“正名”中的“正”与世界的“变”是相呼应的。当代大学生必须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不断充实自我,提升专业技能,以灵活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王翔分析了教师的“正名”之道,他认为,教师的“正”在于摆正自己的社会角色,勇于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学术态度。文传学院广电2311班学生王耀萱表示,“正名”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初心。文传学院教师教育2212班学生宋书语表示,“正名”是清晰认知并承担起个人社会角色的关键,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数统学院数学类2413班学生向文辉认为“正名”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自身价值追求的信仰和信心,凝聚团结奋斗的共识与合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资环学院旅管2212班学生黄珊媛认为,“名”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与定位,青年学生要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在诵读经典环节,与会人员在李元的带领下齐声朗诵《论语·子路》 中的部分内容。
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秦军荣为本次主讲嘉宾李元颁发了感谢状。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和学生工作部·学工处联合举办,学校“25+高校经典研读共同体”2024年度经典研读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摄影:黄琪芳
审核:朱运海
责编:胡磊 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