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王椰)10月24日下午,湖文读书会第十四期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学校图书馆张鑫老师以“和”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学校党委书记吴超仲,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樊线上出席读书会。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李骜博士主持。
张鑫谈到,“和”字在中国古代汉语与古文字史上,其起源颇为久远,可追溯至甲骨文与金文之中。其本源与乐器及音乐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衍生出和调、和谐、唱和等多重含义。在《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中,“和”字被频繁提及,共计出现八次,成为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之一。
在感悟经典环节,张鑫引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事物内部包含的相对稳定因素(阴)与外部相对变化因素(阳)的相互依存,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她进一步解释,“冲气以为和”意味着阴阳交感作用,形成动态的平衡与调和,这是万物内含的对立面相互作用后达到的统一和谐。随后,张鑫又引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指出其传递的核心思想是拥有深厚德行与精神力量的人,外在表现为清静无为的状态,人们懂得阴阳调和、道的真谛,理解万物生命力,因此不主宰万物,让其自然发展。最后,张鑫总结了“和”的三层内涵:和谐平衡、冲和之美、本真至善,分别从自我认知、品格修养、人格塑造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强调懂得调节自身与外部平衡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在践行经典的环节,张鑫以战国时期的“将相和”故事为例,陈述了“和”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与力量,强调了“和”理念在团队协作中的光辉典范。张鑫指出,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印度时说:“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她强调,“和”体现了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定追求。张鑫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自己开展的以“温和、平和、和谐、和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阐释了“和”理念在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与重要价值。
在研讨经典环节中,与会师生就“和”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吴超仲在线上分享了学习心得,从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世界三个层面阐述了保持内心平和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以包容的心态去感受世界的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互鉴不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个人与世界的和谐美好。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高慧霞老师指出,“和”的理念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涉及个人修养,也关乎国家安宁乃至全球和平,“家和万事兴”的古训,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也蕴含了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文传学院广电2311班张腾迪同学表示,植物白天向上生长,夜晚则向下扎根的现象,恰如个人的外在展现与内在修养,唯有内外兼修,提升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与人为善,达到和谐统一,方能消除内耗,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食化学院化学2411班学生李娜认为,“和”的真谛在于顺应生活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和谐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对生活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
文传学院广编2412班学生詹欣语表示,“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学会与自己和解,拒绝内耗,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样性。
学工处处长叶万海则指出,“和”与“不和”是对立面,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年轻时就应该锐意进取,展现自身价值,中年时应该以和为贵,珍惜当下,促进人生不同阶段实现和谐发展。
李骜认为《道德经》不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长期演变结果,更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在诵读经典环节,张鑫带领与会人员齐声朗诵《道德经》中的部分经典内容。
叶万海为本次主讲嘉宾颁发了感谢状。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学生工作部·学工处和团委联合举办,学校“25+高校经典研读共同体”2024年度经典研读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审核:朱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