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爱读书爱锻炼爱公益是学校探索形成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路径。读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让心境更加通达,让格局更加宏大。为进一步浓厚校园读书氛围,打造校园读书文化品牌,即日起,校园网开设读书专栏“观略”。《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略,是对校训的诠释,对隆中精神的传承。欢迎大家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读书方法、分享读书故事,一起从读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鱼豢在其所撰《魏略》中说诸葛亮在荆州(今襄阳)时,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文中还提到诸葛亮说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将来的官位只能做到州、郡一级,当三人问他时,他却笑而不言。联系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日后的事功确实超过了管仲和乐毅,其自我期许的目标昭然,而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职官果真也只做到了刺史和太守一级。因此,许多人认为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更为科学高明,甚或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对此,我们不妨闲聊闲聊。
读书方法因人而已,固不可强求,基础不同、环境差异、用功程度都会影响读书的效果和收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必须多读、通读、细读、精读,善于抓住重点,方能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们只要对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所谓读书方法稍作客观分析就会发现,诸葛亮读书并非“独观其大略”而已。
诸葛亮出生的齐鲁是秦汉时期读书风气最为浓盛的地方,史载刘邦进攻项羽,“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通过读书成为硕学名儒和通经致士的齐鲁学子最多,诸葛家族亦是依靠其先祖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官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而成为“累世冠缨”之家,其早逝的父亲生前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为汉末大名士刘表的挚友。兄长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年轻时与彭城严峻、临淮步骘“俱游吴中,并著声名,为当时英俊”,满门饱学之士,家学渊源深厚。
两汉学子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之六经(《诗经》《书经》《礼记》《乐经》《易经》《春秋经》,现《乐经》不存),本身文字仅有区区十万字,加上其《传》和其它诸子百家之书,也不过以百万字计。一般认为诸葛亮来荆州时年龄在十七岁左右,幼年即受家族文化和父辈、兄长的启蒙严督,博闻强记的诸葛亮必定已学富五车,经纶满腹,其甫一来到襄阳就跻身于荆州名士之列,并被沔南名士黄承彦抢招为乘龙快婿,荆州名士首领庞德公、司马徽竞相品誉为“卧龙”都是最好的证明。诸葛亮后来的言行也无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让甘夫人配葬刘备陵的上疏中一气用了“《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好恶而民知禁’”(文繁不详引,下同)诸儒家经典;他手抄《申》《韩》《管子》《六韬》等法家名著作太子刘禅的学习教材;其《诫子书》和治蜀方略颇多采纳道家思想;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对兵法研究尤有心得。他还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可见诸葛亮已学际天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中察人事,四海之内如室家,用“独观其大略”方法读书是绝无可能达到的,其读书生涯一定经历了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达至博古通今,能熟能生巧地以书中义反照纷繁的当世事。
时代不同,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也会不同。承平时期,学子们主要攻习儒家经典,方法不外乎死记硬背,寻章摘句,疏证义理,目的是求取功名利禄,采用“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是绝不可行的。诸葛亮生长于战火纷飞的汉末乱世,儒家尊奉的价值观濒于崩溃,时代需要勇于担当、纵横捭阖、定国安邦的人才。那种专注于繁琐枯燥的海量义疏注解,“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书虫很难有立锥之地,“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自然更切时宜。而其时的荆州,刘表集众多学者之力,对《易》《尚书》《诗》《礼》《春秋》五经予以删繁就简,主持编撰了一套简明实用的荆州官学教材--《五经章句后定》,它打破了门户之见,广泛地吸纳各种学术流派的成果,使生徒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晓经义,“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和经世致用的学风无疑受到青睐。
汉末荆州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大州,名士麇集,“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不少成为荆州军政界中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终日分析讨论时局,传递剖判各方面的有用信息,如中庐蒯家是汉初著名策士蒯通之后裔,蒯越蒯良乃是辅佐刘表平定荆州的主要谋士,是诸葛亮大姊的婆家,与襄阳府野建立有如此广泛联系和婚姻关系、知识渊博、善于独力思考、有强烈政治信念的诸葛亮,日常行走在荆州的府野之间,与高人为伍,远较寻常学子更加洞悉天下大势,在其身上势必经常表现出“独观其大略”的思维特点。
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应该还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他6岁丧母,8岁丧父,17岁丧叔,兄弟分离,曹操两次血洗诸葛亮的家乡对其幼小心灵创重痛深,在历尽磨难,于生灵涂炭烽烟遍地的乱世中流离至文化教育远落后齐鲁的荆州,自然不需要像荆州官学蒙童那样“之、乎、也、者”地读书习字。
可见,如何读书既要看时代的需要,也要根据个人的天资禀赋、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和职业规划,扬长避短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路径。诸葛亮《诫子书》中所教导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无疑是最好的读书方法。于此不由联想到众所周知的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说,或许对我们如何读书更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大师将彼此间毫无联系的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佳句组合串联在一起,富有逻辑哲理地将人生读书三境界阐释得如此清晰透彻,读书能感悟出如此心得,非秀逸杰出之大师恐怕难以企及。不过,光会读书并不一定能成才,不少人还需要于实践中经历像诸葛亮那样一番历练方能成就事业。至于人生如何历练,著名学者木心先生在其《素履之往》中,借用宋秦观的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三语作了精到回答,他说:“区区人情历练,亦三种境界耳,秦卿一唱,尽在其中:初艾——新晴细履平沙。及壮——乱分春色到人家。垂暮——暗随流水到天涯。”诚能如此读书、实践,纵使不能成为一世名流,也一定会修养成一个学富五车、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闲聊至此,想必你已知道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读书生涯。
(作者: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 叶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