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略】读书需用心读经典

作者:王震中 时间:2022-04-14 点击数:

   编者按:为进一步浓厚校园读书氛围,打造校园读书文化品牌,校园网开设读书专栏“观略”。《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略,是对校训的诠释,对隆中精神的传承。欢迎大家传授读书经验、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读书方法、分享读书故事,一起从读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对于知识分子,有时也称为“读书人”。上了大学之后,无论是本科、研究生、还是走入社会,读书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在读书中,最应读的是经典。经典有中国的亦有外国的。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经典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中的经典,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易经》《大学》《中庸》等;另一是近代和现代人写的各个专业方向上的名著、代表作,包括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如研究中国古史传说,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必须读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王亚南20世纪40年代写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首先要读的。

    经典需要精读,即用心去读。读书需与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辨证施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经典,因不同的年龄时段和不同的出发点而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我们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第一次读某部经典时,每每是从学习出发的。这时,我们的注意点就会放在书中“说了什么”以及“怎样说的”。在“说了什么”的关注点上,又会用心寻找其思想的闪光点;在“怎样说的”这点上,又会梳理其论述的论理逻辑。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时,情况就又不一样了。我们有向经典讨教的初衷,也会产生与经典对话乃至辩论的冲动,还会把不同的经典或著述加以比较和分析的思辨,从而理清自己的思绪,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想。

    读经典需用联系的方法加以融会贯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恩格斯讲了两个“联系”,一是材料之间的联系,一是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这后一个联系也可以指向问题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恩格斯讲的是理论创新、建立学术体系的方法论。恩格斯说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融会贯通。读书能做到融会贯通,这是最到位的读书。从这样的读书可以走向学术创新、理论创新、体系创新。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与做学问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学问”,就是知识的系统化。这样,做学问就又走进了“联系”和“融会贯通”的方法论。

    带着问题读书,也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当年,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艾思奇写出一本《大众哲学》,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讲高深的形而上的哲学,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 唯心论、 二元论和 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艾思奇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在于他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融会贯通和理论联系实际。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以,理论联系实际,既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著名先秦史专家,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震中)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