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廉德”故事⑤】​ 淡泊名利 廉洁奉公

作者: 时间:2020-06-28 点击数:

编者按:诸葛亮一生勤于王事,忠贞鲠亮,鞠躬尽瘁,具备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公生明,廉生威”的廉德精神。诸葛亮的廉德实践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忠诚、干净、担当、清廉是诸葛亮廉德精神的四个关键词,对之进行阐释与解读可以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勤政廉洁,勇挑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奉献自我,再立新功。为此,宣传部、科技处、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精心选取《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中有关诸葛亮廉德史实的叙述、传赞等文献,紧密结合新时代语境下廉德精神的主旨,对上述史料予以当代阐释,力图以通俗易懂的系列小故事传播诸葛亮廉德精神,扩大诸葛亮廉德精神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隆中精神。今天刊发诸葛亮淡泊名利 廉洁奉公的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对诸葛亮家国情怀的高度评价,内含着诸葛亮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廉德精髓。

唐代著名政治家裴度认为,诸葛亮为后人推崇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业绩:事君、开国、立身、治人。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轨范,“立身”应是诸葛亮获得后世尊崇的道德前提。特别是他位居蜀国丞相之后仍然做到:位至高,终生粗茶布衣;无余帛,家眷种田植桑。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诸葛亮《诫子书》上所言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廉政实践上看,就是“淡泊名利,廉洁奉公”。

诸葛亮少时自比管仲乐毅,而他又不求闻达,直至刘备三请,他才献上《隆中对》,开始为蜀国的奠立与发展壮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说明诸葛亮的从政心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早日平息内乱,兴复汉室,避免生灵涂炭。这样的宏伟志向,加上他青年时代深受庞德公淡泊处世思想的影响,诸葛亮一生都崇尚节俭。蜀国建立之后,“益州疲惫”,北伐中原更需要节俭从事。于是诸葛亮把名利置之度外,只留必要的生活之资,额外的物质财富一概不要。刘备及后主刘禅给予他很多赏赐,诸葛亮自称“禄赐百亿”(《答李严书》),但他提倡“将不可吝”,说:“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他所得的绝大部分财物都用于赏赐有功将士,直接间接化作北伐的开支了(《诸葛亮集·将苑》)。在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中,“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诸葛亮一生南征北伐,鞠躬尽瘁,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统一大业。他第五次北伐,泣血不止还在遗嘱中自报家产,请求后主予以廉政核查。人们惊讶发现,诸葛亮身为丞相,家产除“桑800株,薄田15顷”外,其他像样的财物就没有了,给后世留下了为政清廉的典范。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也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廉德精神,让后人受到强烈震撼和心灵洗礼。我校将这种风范凝练为“隆中精神”,成为激励师生克难奋进,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上少谈点名利,多干点实事;少要点享受,多讲点奉献。


(撰稿人: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高志明)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